编辑:火焱燚直播 时间:2024年12月12日 22:38
关于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
区体育局、卫生健康委、民政局、退役军人局、总工会、残联,有关单位:
上海市体育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
(2024-2026)
根据《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和《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上海市关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健康上海行动(2019- 2030))”等文件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世界体育名城和全球健康城市。目标是促进体育与医疗健康融合,推进健康屏障,建立健全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育促进新模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更好的生活。
(二)基本原则
1. 健康优先。强化主动健康服务,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普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中国风格、上海特色、公众满意的健康促进新模式。
2、坚持融合创新。树立“大健康”、“大健身”意识,整合体育、卫生、民政、退役军人事务、工会、残联等公共服务资源,创新体育健康理念和方式,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
3、坚持造福人民。为青少年、职工、老年人、军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各种便捷、可及的体育健康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发展目标
到2026年底篮球赛事推广,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左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1%左右,市民体质健康水平和平均水平等主要健康指标人均寿命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上海特色体育促进健康。新模式不断完善和完善,推出了一批体育促进健康的创新品牌和项目,推动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深度融合,助力“健康上海行动”和“全民健身”取得积极成效。建设世界体育名城。
二、重点任务
(一)公共体育设施老年友好规划
将全年龄段友善服务融入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和管理全过程,在推广健身设施的同时,兼顾儿童、青少年、中老年等不同年龄段的需求。着力解决短板,实施公益工程、办实事为民,提供覆盖“一老一少”的全生命周期体育健身服务,促进“人人锻炼、人人健康”。
新建、改建的社区公民健身中心、公民健身站(职工健身站)、公民教育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公共体育场馆原则上均配备适合老年人、儿童、青少年的健身场地、项目和器材。 。推动老年人喜爱的市民健身步道、儿童青少年喜爱的市民运动场和户外运动设施建设。在“江河”、公园绿地、高架桥下、城市更新区域拓展老年友好、儿童友好的健身场所。评选发布儿童友好运动空间典型案例,发挥儿童友好示范作用。到2026年底,新增不少于60家运动健康之家,为老年人提供智能便捷的“一站式”运动健康养老服务。推动制定《老年运动健康之家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推进老年人运动健康档案和跟踪研究,每年发布一系列研究成果《上海老年运动健康之家发展报告》 。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民政局、市总工会)
(二)体医结合运动促进健康计划
支持本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公民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评估、诊疗、运动干预、运动健康科普等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开设与科学健身相关的专门门诊。创建一批国内先进、上海特色的综合性体育健康促进机构。
探索为运动损伤患者、慢性病及亚健康人群、健身爱好者等提供“运动处方”或科学运动建议。开展“体医交叉训练”,将“运动处方”相关内容纳入交叉训练。整合公共卫生和体育服务资源,支持有条件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体育场馆、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打造体育促进健康的服务流程。支持杨浦区开展运动健康专业试点工作,探索基于健康医保理念的运动健康促进新模式。推动数字健康社区、健康园区、健康城市建设,鼓励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体质分析和运动能力评估等设备,为不同年龄段人群提供精准科学的健身服务。充分发挥科学体育在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康复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公民体育健康素养。推动科学训练、运动营养、运动康复等科研成果在竞技体育领域的转化应用并普及。鼓励和支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医体结合体育健康促进创新中心)牵头为市民提供科学的运动评估、诊断、治疗和效果监测,创新建立科学的健身指导、体育运动伤害预防和运动康复。综合模型。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市卫健委,合作单位:上海体育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社区体育健康中心推广计划
在全国首批社区体育健康中心建设试点的基础上,继续推广试点经验,推动制定《社区体育健康中心建设及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创建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体育健康中心“上海样本”。
启动新一轮社区体育卫生中心建设。支持社区体育健康中心空间与市民健身站、老年体育健康之家、智慧健康站等资源共享和功能融合。构建社区体育卫生中心标准体系,明确场地建设、设施设备、管理服务等要求,为社区体育卫生中心建设和管理提供指导。鼓励社区体育健康中心专业化、社会化运营,落实公益性开放要求。加强社区体育健康中心运营管理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社区体育健康中心大数据平台,整合研究利用运营数据信息,创新智慧管理和服务。支持社区体育健康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合作,为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干预和科学的健身指导。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卫健委)
(四)体质监测服务常态化方案
结合落实国家常态化全民体质监测工作要求,依托上海三级体质监测服务网络,探索深化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体育医疗等融合。以街道社区为重点,建立较为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监测和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网络。
推动制定《公民体质测量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指导体质监测场所加强管理,优化场所布局、人员配置和服务时间,加强设备更新、人员培训和系统对接,进一步规范体质监测站点建设和运营,推进标准化管理,提高站点功能质量和服务效率,满足3至6岁儿童、20至79岁成人、和老人在新时代。加强体质监测点年度总结评估,提高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综合服务水平。到2026年底,社区体质监测站逐步升级为“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服务站”,打造一批优质服务的星级特色站,助力提升市民体质健康水平和科学健身素养。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
(五)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计划
针对本市18岁以下青少年,我们利用双休日等课外时间,提供丰富的青少年体育服务,帮助青少年掌握至少两项运动技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培养强健的终身运动员。
开展青少年体育夏令营、小学生爱心暑期关怀班(冷关怀班)体育课程输送、青少年体育社区输送等运动技能培训。成功举办上海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少儿体育联赛、“跑男”青少年体育主题四季赛事等青少年品牌赛事。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级评估,指导体育社会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专业支持。开展“青少年科学健身大讲堂”、“家长学校公益课堂”等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活动。开展“我的冠军老师”、“金牌声音”上海金牌体育解说员选拔赛、“冠军带你探营”等青少年体育文化推广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健康服务和宣传教育。推动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问题的体育干预。支持上海市青少年健康促进中心提供运营服务。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篮球赛事推广,研究建立“儿童青少年运动成长健康指数”。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合作单位:上海体育大学)
(六)职工体育高质量发展规划
建立上海职工体育赛事体系,将职工体育赛事纳入市民运动会和城市业余联赛,办好上海职工健身活动,打造一系列以“工”字为主题的品牌赛事,推动职场健身,在员工中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
建设职工体育基地,将职工健身站纳入政府和工会的民生事务。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设立职工健身场所,配备职工健身器材。支持员工健身场所向周边单位和居民开放共享。鼓励各级工会每年组织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会、健身节等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鼓励按照《基层工会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合理使用工会经费,开展职工体育竞赛和健身活动,为职工购买健身服务。加强职工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职工运动损伤防护、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健康师等培训,吸引职工体育能手、健身爱好者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台球等体育项目职工业余裁判、教练员培训。培育员工体育协会,传播体育文化。为亚健康、慢性病等员工提供运动干预和健身指导。依托员工健身站、员工之家等提供健康服务,推动体育服务和健康教育向公园、大厦、机关、和企业。 (牵头单位:市总工会、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卫健委)
(七)老年人体育服务提升计划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老年人作为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点群体之一,支持和引导老年人体育锻炼,充分发挥老年人的基础性作用。体育运动对促进老年人健康的作用。
拓展老年人周边健身设施,推动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健身花园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设施建设。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设置老年人健身场所和设施。依托老年运动健康之家发放体育消费券助力老年人,通过“随边公民云”微信小程序等渠道纳入养老服务“一件事”。加强公共体育场馆老年人服务。充分发挥市、区老年体育协会作用,支持老年运动队发展。举办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老年人体育联赛、老年人喜爱的社区健康运动会等活动。支持老年人参加“我要上全运会”、全民健身大赛等全国性群众体育活动。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八段锦)等健身运动。鼓励老年人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养成良好的锻炼和卫生习惯。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民政局、市卫健委)
(八)残疾人社区康复体育项目
为残疾人提供科学精准的社区康复运动指导服务,为残疾人配备专业的健身器材,方便残疾人参加社区康复健身和体育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为残疾人提供帮助变得更加自信、自立、自强。
市残联、市体育局共同支持“智慧阳光健康花园”试点推广,配备适合残疾人的智能专业康复健身器材,提供运动健身、功能康复、社会康复等服务。为残疾人提供娱乐和其他服务。支持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老年运动健康院、“阳光之家”等场所设置嵌入式康复运动健身点,方便残疾人就近锻炼。鼓励有条件的社区为残疾人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保健师、运动康复专家,为各类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健身指导方案。完善残疾人体质监测服务,加强残疾人科学健身指导。举办综合运动会等残疾人喜爱的体育活动,促进更多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 (牵头单位:市残联、市体育局)
(九)军民共建共享健身计划
加强军队人员体育服务,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双保障工作,深化军民体育共建,支持驻沪部队体育事业发展。组织开展驻沪部队“双拥杯”军民健身竞赛、军民竞走和退役军人运动会、篮球赛、跑步、亲子运动会等体育活动,展现新时代双拥风采,体现军民一家人的良好风貌,营造军民拥军的社会氛围。
落实国家和本市退役军人有关工作部署,加强退役军人健康促进工作,支持退役军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搭建专属公共服务平台,普及健康知识,提高退役军人健康水平。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牵头单位:市退役军人局、市体育局)
(十)体育服务供给新升级方案
建立多方协同、智慧便捷的“你运动、我引导”上海公共体育服务分配体系,明确市、区、街道三级体育服务分配职责分工,完善体育服务分配指导文件,强化人才、标准、资金等服务保障。
升级全市统一体育服务配送信息平台,整合体育部门、工会、企业、体育社会组织、高校、医疗机构等能够提供科学健身指导的资源,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配送方式推动向社区、公园、校园、楼宇、企事业单位提供科学健身讲座、健身技能培训等公共体育服务,引导社区居民、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青少年科学健身。落实上海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篮球赛事推广,每年完成不少于1万项公共体育服务交付,帮助更多市民掌握科学健身知识和技能。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总工会)
(十一)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计划
继续开展“奋力体育促健康新征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鼓励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健康专业人员、医务人员等参与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总结推广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重点关注6月10日毛泽东同志题词“发展体育增强人民体质”纪念日、8月8日全民健身日和体育宣传周、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以及元旦、春节元旦、五一、国庆、重阳节等时间点,组织开展各种贴近群众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主题示范活动,成功举办“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等专题活动。上海科学健身指导体验周。依托社区健身中心、老年运动养生之家、智慧健康站等场所,为青少年、职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科学健身、运动技能训练、运动器材使用指导。结合“全民足球进社区、进公园、进公园”、群众性“三大球”、群众性冰雪运动等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平台,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健身技能培训、赛事活动服务保障、社区体育设施检查维护、体质监测、科学运动与健康指导、慢性病运动干预等志愿服务。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
(十二)体育健康科普支持计划
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共同加强体育与健康科普工作,打造体育与健康科普交流展示平台,支持上海市体育与健康促进专家委员会定期组织体育与健康科普活动和推荐活动。通过上海健康频道、上海健康促进中心综合媒体中心、健康云等平台,创新运用“健康脱口秀”等手段,向全社会广泛传播运动健康理念、知识和技能。
建立一批典型、有代表性的“体育与健康科普基地”,在体育与健康科普教育、科普普及、科普服务社会、体育健身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突出作用。培养一批致力于体育与健康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的“体育与健康科普人物”,热心帮助公民提高体育与健康素养,持续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拥有良好的社会评价。创作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视频、图片、文字、书籍等形式积极传播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体育健康科普作品”。 (牵头单位:市体育局、市卫健委)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本市体育、卫生、民政、退役军人、工会、残联等部门已将体育促进健康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十五五”规划和年度计划,纳入开展年度全民健身工作总结和考核,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育促进健康工作机制。支持各地区和有关单位探索体育促进健康的新举措、新路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运动医学融合”示范区。
(二)强化资金保障。在全市全民健身、健康促进、养老服务、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工会、残联等工作经费中根据需要增加体育健康相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体育设施、健康服务等民生工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体育健康相关经费在全民健身日常工作经费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鼓励高校、医院、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大体育健康投入。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体育健康综合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健康从业人员、体质医学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健康自我管理团体开展科学健身。支持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运动康复、运动营养、运动心理学、运动保健、运动健康智能装备等相关前沿领域发展,推动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实践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全国前列。建立上海市体育健康专家库。鼓励上海市体育促进健康专家委员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院、企业、社会组织等提供专业支持。
(四)加强社会宣传。广泛开展贴近群众、融入生活的体育健康宣传,培养“人人都可以运动”的高水平健康素养。支持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制作和传播有影响力的体育健康宣传内容,宣传正确的体育健康理念和方法。深化长三角地区及国内外体育健康领域交流合作,推动落实《长三角运动健康宣言》,共同举办长三角运动健康品牌活动。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s://www.huoyanyi.cn/lqnews/5481.html